您的位置: 首页  试管婴儿流程  胚胎移植

试管婴儿移植后要不要打黄体酮?

时间: 2018-12-13 15:00:37 作者:嗣道

什么是黄体酮(Progesterone)?

黄体酮又称孕酮属于孕激素的类固醇激素,它在月经周期和维持妊娠早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

在月经周期期间,当卵子在排卵时(大约第14天)从卵巢释放时,包围发育中的卵子的卵巢会形成称为黄体的结构并释放黄体酮,以及少量雌二醇。如果释放的卵子受精,黄体酮会为怀孕做准备,如果卵没有受精,黄体就会破裂,黄体酮的产生就会下降,并开始新的月经周期。

如果卵子受精,黄体酮会刺激供给子宫内膜的血管的生长,并刺激子宫内膜的腺体分泌滋养早期胚胎的营养物质。

孕酮然后准备子宫内膜,以协助受精卵植入,并有助于在整个怀孕期间维持子宫内膜。

在怀孕的早期阶段,黄体酮仍然由黄体产生,对于支持怀孕和建立胎盘至关重要。一旦胎盘建立,它就会在怀孕8-12周左右替代黄体的产生孕酮。

在怀孕期间,黄体酮在胎儿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刺激母体乳房组织的生长、为产乳作准备,并加强骨盆壁肌肉为分娩做准备。

在整个怀孕期间,体内黄体酮的水平稳定上升,直到分娩至婴儿出生。

尽管卵巢中的黄体是人体中黄体酮产生的主要部位,但卵巢本身,肾上腺和怀孕期间胎盘也会产生较少量的黄体酮。

孕酮不同时期的正常值:
测定时间 标本 旧制单位正常值 旧-新系数 法定单位正常值 新-旧系数
卵泡期 0.2~0.6ng/ml 3.18 0.6~1.9nmol/L 0.3145
黄体期 6.5~32.2ng/ml 3.18 20.7~102.4nmol/L 0.3145
孕7周 24.5±7.6ng/ml 3.12 76.4±23.7nmol/L 0.32
孕8周 28.6±7.9ng/ml 3.12 76.4±23.7nmol/L 0.32
孕9~12周 38.0±13.0ng/ml 3.12 118.6±40.6nmol/L 0.32
孕13~16周 45.5±14.0ng/ml 3.12 142.0±43.7nmol/L 0.32
孕17~20周 63.3±14.0ng/ml 3.12 197.5±43.7nmol/L 0.32
孕21~24周 110.9±35.7ng/ml 3.12 346.0±111.4nmol/L 0.32
孕25~34周 165.3±35.7ng/ml 3.12 514.8±111.4nmol/L 0.32
孕35周 202.0±47.0ng/ml 3.12 630.2±146.6nmol/L 0.32
孕13~36周 55ng/ml 3.12 171.6nmol/L 0.32
足月妊娠 26ng/ml 3.12 81.1nmol/L 0.32
绝经期 <1.0ng/ml 3.18 <3.2nmol/L 0.3145
黄体酮是如何控制的?

黄体的形成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大约第14天,它刺激卵子从卵巢中释放并形成黄体。然后黄体释放黄体酮,让身体准备好怀孕。如果卵子没有受精,则黄体破坏并且黄体酮的产生减少。由于子宫内膜不再由黄体中的黄体酮维持,它会脱落,月经出血,标志着一个新的月经周期的开始。

然而,如果排卵的卵子受精并产生胚胎,那么围绕这个早期胚胎的细胞将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这种激素与促黄体激素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这意味着它可以与黄体激素结合并激活相同的受体,黄体不会分解,而是在胎盘建立之前不断产生黄体酮。

如果有太多黄体酮会怎么样?高水平的黄体酮与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症有关,然而,高孕酮水平是这种情况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此外,高水平的黄体酮与患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关。

如果黄体酮太少会怎么样?如果没有黄体酮或水平过低,可能会出现不规则和严重的月经出血。怀孕期间黄体酮的下降可能导致流产和早期分娩。有这种生育风险的母亲可以补充合成形式的黄体酮以延迟分娩的开始。

血液中缺乏黄体酮可能意味着卵巢在排卵时未能释放卵子,多能发生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身上。

试管婴儿期间如何补充黄体酮?

通过试管移植方式受孕的女性自身的黄体酮供给可能跟不上,所以需要人为补充。一般会直接注射黄体酮来进行补充。那么试管移植后打黄体酮需要多长时间?每次的量应该是怎样的呢?

在受精卵刚刚移植到体内的时候,注射黄体酮的量是比较大的,大概是需要60毫克每天,有的还需要配合服用孕酮片,有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还会补充一定的雌二醇。

移植大概30天之后,医院做B超检查是否有出现胎心胎芽。如果出现胎心的话,那么注射黄体酮的量可以减低到40毫克每天。

在保胎过程补充黄体酮12周基本上就不用保胎了,对于试管婴儿移植的女性,黄体酮补充最好满14周,相当于移植之后三个月

如果检查血液hcg到达一个峰值开始下降,恭喜你,胎盘已经长好,这个时候补充黄体酮起巩固作用,胎儿状况就比较的稳定了。

声明:本栏目的内容,包括医学意见和任何其他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视为特定诊断;如果您对自己的健康或他人的健康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或寻求医生的直接建议。